刺绣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传统形样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现代转型.近代,在中国刺绣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常州出现的”乱针绣”,是中国现代刺绣艺术的代表.本文通过”乱针绣”这一新技法的出现,阐释中国传统刺绣在现代的发展,并论及”乱针绣”的创立人杨守玉及其艺术贡献.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然而宝应的乱针绣延续了苏绣的特色加以改进形成别具一格的第五大类绣,刺绣和现代”乱针绣”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宝应乱针绣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到宝应县鲁垛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宝应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针法活泼、线条流畅、层次感强、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作品。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很多,其多样的色彩度,独特的艺术效果,炫目却不紊乱,视觉效果几可跟西洋油画乱真。宝应乱针绣逐步形成了具有宝应特色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时代单发展、目前、宝应绣特色产业正加速发展、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10多个国家、成为全国刺绣工艺的后起之秀和国内最大的乱针产业基地、拥有刺绣企业60多家、绣娘4000多人。
